鳥型牲禮 番薯入餡
日治時代以來,看天吃飯的大埤人格外重視祭祀,黃勝威說:「古早中元普渡,困苦的農民無力負擔牲禮,由於家家戶戶種番薯,我阿公便以此入餡,捏出小鳥、煙斗、葉子、魚等造型,形形色色,稱為『色餅』;在日本人高壓統治下,台灣人愛買象徵『自由』的小鳥造型,『鳥仔餅』的名號才傳開。」
「老一輩的用豬油做外皮,口感似燒餅,為了防止酸敗,番薯餡加入大量白糖;我接手後,改用植物性奶油,讓外皮吃起來像奶油酥餅,再選用雲林水林在地『台農五七號』番薯,纖維較細,切片後先蒸,降低麥芽、白糖的比例,熬煮六到八小時。」黃勝威透露。
頓了頓,黃勝威又說:「以前農曆七月才製作鳥仔餅,我念國小時,暑假得跟家人一起趕工;如今,鳥仔餅已成大埤人的『伴手禮』,我順勢全年都賣,原本想機械化,但手工捏製的工夫,還是無法用機械取代。」經過多年的努力也榮獲108年度台灣百大伴手禮 『鳥仔餅』